險資與能源化工產業應深度協同
來源 | 深藍財經
撰文 | 王鑫
在碳中和的全球浪潮中,中國作為能源化工產業大國,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步入深水區。這場關乎國家能源安全與產業未來的戰役,不僅需要技術突破和政策護航,更需要一種能夠跨越周期、穿透風險的資本力量。
而體量龐大、久期超長的保險資金,正以“耐心資本”的角色深度融入能源化工這一“耐心產業”。兩者可以說是高度契合,前者亟需穿越周期的優質資產以破解“長錢短配”困局,后者則依賴持續資金投入推動技術革新與產業轉型升級。
梳理政策脈絡不難發現,國家政策也支持險資等金融資本投資能源化工產業,尤其支持傳統能源化工的轉型升級。
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保險業要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構建綠色 保險服務體系,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加大綠色債券配置,提高綠色產業投資力度。
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統籌對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支持,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撐。
然而,3月初,一則令人不安的消息在業界流傳,保險資金可能被限制投向能源化工產業。雖然消息尚未確定,也足以讓險資、能源化工業和主管部門感到不安。
如果傳言成真,不僅正處于轉型關鍵期的能源化工產業將失去“耐心資本”的助力,險資也將錯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投資機會。不管是對誰而言,都將是一種損失。
1
能化轉型亟需“耐心資本”
在全球能源革命與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能源化工已超越經濟范疇,成為大國競爭的“隱形戰場”,其技術自主與結構優化直接決定國家產業升級的上限。能源化工作為現代社會的血液,在國家安全、產業支撐、物價穩定等多個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我們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離不開能源化工產業提供的重要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對能源化工產業的定位具有鮮明的戰略性和系統性,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柱性產業。2020年首次提出“雙碳”目標以來,能源化工產業又成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領域。
去年7月,我國公布推動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的行動方案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主任張琳透露了一個數據,中國能源領域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
能源化工行業不管是新能源的發展還是傳統能源化工的轉型升級,都需要以技術革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港口、鐵路、油氣管道、甲醇管道等等)為抓手。
目前,從百萬噸級碳捕集(CCUS)到綠氫和煤化工的耦合,再到石油化工高鹽廢水處理,一系列技術突破已為我國能源化工行業指明綠色轉型方向。然而,這些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當然,能源化工所需要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能源轉型投資達6760億美元,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多的國家,在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總額占比近四成,但未來仍面臨著巨大資金缺口。
中國首個氣候變化雙年透明度報告(BTR)則顯示,從2024年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資金的規模超過268萬億元。
可以說,能源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重構工程,金融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銀行信貸作為主要資金來源難以滿足低碳轉型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階段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雖然國家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建設,但能源化工項目投資規模動輒數十億乃至百億級,建設運營周期普遍跨10至30年周期。民間資本進入能源化工產業,容易產生期限錯配的風險。
而險資的入場則可填補關鍵空白,成為能源化工產業轉型發展的“耐心資本”。
02、
險資與能源化工高度契合
險資與能源化工在風險、收益、期限等各方面可以說是高度契合。
作為典型的“耐心資本”,險資具有規模龐大且持續增長、周期長等特征。截至2024年末,我國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達33.26萬億元,目前的平均負債久期13.19年,其中重疾險等長期保單期限可長達20年以上。這種 "長錢" 屬性與能源化工項目的 "長跑" 特性形成共振互補。
▲保險行業資金運用余額及增速,圖片來自招商證券
另外,能源化工項目也是險資當下急需的優質項目。
近段時間以來,被保險業作為定價基準的部分債券收益率下行,傳統固收資產收益率持續下滑,壽險利差損壓力加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跌破1.8%,壽險產品預定利率與投資收益率倒掛風險加劇。
隨著低利率環境持續、優質固收資產供給不足,險資配置難度顯著上升,甚至不得不“長錢短配”,期限結構匹配狀差。保險行業依舊面臨在“低利率時期”如何拓寬投資標的、優化投資結構的“必答題”。
在此背景下,能源化工項目的價值凸顯:動輒百億級的投資規模、10-30年的建設運營周期,能夠有效承接險資的長期屬性。在低利率環境下,能源化工項目收益率能維持在6%以上,顯著高于保險資金平均負債成本,形成可觀利差空間,可以說是優質資產。
此外,兩者的現金流結構也非常匹配。能源化工項目“前期投入大、后期回報穩定”,與保險業務“前期保費流入集中、后期保險業務支出分散”的特點高度互補。
險資投能源化工產業也符合國家政策。
如前文所說,從頂層設計看,險資參與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應有之義。事實上,體量大、久期長的保險資金早就已經在行動。
比如鼎和保險就通過投資綠色債券,重點支持工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煤炭清潔利用等傳統能源化工領域的低碳技術項目。2023年,鼎和保險綠色投資存量規模達22.4億元。
2024年3月,國壽投資公司作為受托人發起設立“國壽投資-陜煤神木煤化工債權投資計劃”。該計劃總規模13億元,募集資金用于向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木煤化工產業有限公司旗下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萬噸/年煤焦油全餾分加氫制環烷基油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實際上,險資投資能源化工產業,還有一些優勢尚未被充分挖掘。
3、
險資投能源化工有獨特優勢
險資與能源化工的深度融合,還可創造出獨特的價值閉環。
險企不僅為能源化工產業升級提供全周期資金支持,還通過風險定價與管理優勢,為能源化工企業提供綠色保險產品(如碳捕捉保險、環境污染責任險)和氣候風險管理工具,降低轉型不確定性,形成“技術+資本+保險”的風險管理閉環。
例如,太平財險為某火電廠設計碳交易損失保險,幫助企業管理碳排放風險,推動傳統火電行業低碳轉型。2024年,中國人壽集團綠色保險提供風險保障超18萬億元。
在全球能源消費仍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2023年占比81%)的背景下,傳統能源企業向高端化、低碳化轉型,催生了煤制烯烴、綠氫耦合等萬億級市場機會。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將激發巨大的綠色投資需求,綠色投資有望成為未來險資運用的主賽道。
▲世界能源消耗仍以傳統能源為主,這一領域的轉型升級蘊含巨大投資機會
現在國家大力鼓勵綠色金融的開展,實際效果上,ESG投資也跑贏了大市,具有比較好的前景。目前全球主要大型保險機構多數已明確宣布將ESG理念納入投資決策體系中,尤其歐美保險機構由于較早開展ESG投資,已發展出各具特色的ESG投資應用體系。當前我國保險資金ESG投資也在如火如荼地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ESG投資框架的完善與綠色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保險資金有望進一步發揮長期資本優勢,成為能源產業變革的核心資本力量。隨著保險資管公司專業能力提升,深度參與項目管理、技術盡調將成為常態;而能源化工企業也需要構建透明的ESG披露體系,增強資本信心。
險資與能源化工產業的結合,本質上是“耐心資本”與“耐心產業”的深度協同。從期限匹配到收益提升,從政策紅利到風險管理,險資的獨特優勢不僅化解了自身“長錢短配”困境,更成為國家能源戰略轉型的核心資本力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