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替代核心力量,紫光國微憑什么?
來源|深藍財經
撰文|吳瑞馨
從蘋果包機空運手機到美國,再到半導體“一天一個價”,甚至有些企業直接暫停了半導體訂單報價......最近一個月里,芯片行業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也迎來了國產芯片替代的歷史機遇。
芯片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發展的基石,其技術創新和突破,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多年以來,我國芯片自給率較低,尤其是高端芯片一直依賴進口,不僅消耗外匯,可能導致產業空心化,更面臨供應鏈被中斷的風險。尤其是如今,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駕駛浪潮中,芯片作為核心部件,高端AI芯片80% 以上依賴美國企業,國產汽車芯片更是90%以上依賴進口,發展受制于人。
為了打破技術壟斷,國產芯片替代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提到其中的核心力量,國產集成電路設計龍頭企業——紫光國微,一定有一席之地。
4月22日,紫光國微發布2024年年報,這也是自去年10月紫光國微換帥后的首份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紫光國微實現營收55.11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79億,經營現金流14.67億,整體經營保持穩健。同時,財務結構也保持健康。報告期內,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123.94億元,較年初增長6.33%,資產負債率從年初的35.07%降至28.44%,下降6.63個百分點。
28日晚,紫光國微又發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0.26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9億。報告期末,總資產171.70億,較期初微降0.86%,歸母凈資產125.15億,較期初增加0.98%。從具體業務來看,不僅特種集成電路業務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下降幅度同比收窄,展現出走出周期的跡象,智能安全芯片業務中備受關注的汽車電子業務也進一步按下加速鍵。
而透過這兩份財報,我們也能一窺紫光國微多年深耕技術、憑借堅實硬核的技術實力,展現出國產芯片替代核心力量的巨大潛力。
抓住國產芯片雙重機遇,深挖特種集成電路護城河
國產芯片行業,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雙重機遇。
去年以來,隨著大模型的爆火,AI賽道風口再度涌現,巨大的算力需求讓AI芯片和存儲芯片的需求爆發,全球半導體產業也隨之強勁復蘇。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數據,2024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達6,276億美元,同比增長19.1%,首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集成電路產量 4,514 億塊,同比增長22.2%。另一邊,在最近一個月外部環境急劇動蕩的風波中,國產芯片替代再次被提上議程。
在這兩大機遇下,到底哪些國產芯片能抓住這個機會?
提到國內半導體,就算是不了解芯片行業的普通人,也多多少少聽過“新紫光系”的大名。其中,紫光國微就是新紫光集團旗下的國內綜合性半導體領軍企業,在特種集成電路、智能安全芯片、石英晶體頻率器件領域居于龍頭地位。
年報數據顯示,紫光國微2024年實現營收55.11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79億。其中,特種集成電路實現營收25.77億元,智能安全芯片營收26.38億元,兩大業務貢獻了94%的營收??雌饋韮纱髽I務營收相當,但特種集成電路對凈利潤貢獻最大。
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以來,紫光國微特種集成電路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79.64%、77.20%、73.92%、73.22%,71.69%,即便是受到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導致產品價格下降,毛利率出現下滑趨勢,但其毛利率依舊保持在70%以上,居行業高位,足可見其在特種集成電路領域的優勢。
紫光國微在特種集成電路領域優勢的底氣,在于其硬核技術實力。
特種集成電路之所以叫特種,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具備極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能夠在極端高溫、腐蝕、機械沖擊等特殊環境下使用,因此其多用于宇航等領域。
一般來說,特種集成電路的參數要求通常要比車規級芯片、工業芯片更高。某種意義上,“特種”二字,就意味著“硬核”的技術。
據悉,紫光國微的特種集成電路主要有七大類產品,以邏輯芯片、存儲、總線接口驅動、電源為主。目前,公司在系統級集成、FPGA、存儲器、電源等領域產品技術保持行業領先。一個足以顯示其領先地位的例子就是,已有一款經過適航認證的紫光國微芯片,被應用在國產大飛機C919上。
盡管近年來,這一細分領域競爭異常激烈且面臨行業周期波動等不利因素,但在去年,紫光國微繼續深耕在特種集成電路領域的優勢,深挖護城河,持續加強研發管理,激發創新活力,大幅度提高了研發效率,縮短研發周期,高質量推動新品研發,創新成果接連涌現。
如宇航用(耐輻照)產品成功推向市場。大電流電源模組設計、低噪聲開關電源設計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在網絡與接口領域,紫光國微推出新研交換芯片并已經批量供貨,累計完成十余個系列的研發工作,廣泛覆蓋各類應用場景。 ????
以特種SoPC平臺產品為代表的系統級芯片、RF-SOC產品、通用MCU、數字信號處理器(DSP)整體推廣情況良好,獲得更多用戶訂單。在中高端MCU、視頻芯片等領域的產品研制進展順利,將很快進入公司未來新的專用處理器產品系列。
而據最新動態,紫光國微正在逐漸走出行業周期。互動易信息顯示,2025年初至今,紫光國微特種集成電路業務訂單同比有所增加。
押注研發創新,突破“卡脖子”領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AI和智能駕駛賽道的火爆,讓AI芯片、存儲芯片以及汽車芯片的需求爆發的同時,也再度引起外界對芯片被“卡脖子”的擔憂。
芯片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但目前,中國芯片在光刻機、EDA工具、先進制程等領域仍依賴進口,芯片自給率低。要想避免受制于人,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突破,打破“卡脖子”技術瓶頸。
紫光國微作為國內芯片設計的領軍企業,國產替代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一直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持續擴大研發團隊,深耕國產替代,不斷在“卡脖子”領域實現突破。
芯片設計作為高精尖的科技行業,不僅需要錢,也需要人才。財報顯示,過去一年里,紫光國微研發投入12.86億,占總營業收入比例的23.33%。同時,2024年紫光國微持續擴大研發團隊,公司研發人員從上一年的1342人,增長至1462人,其中碩士學歷的員工超過一半。在重金投入和研發團隊擴大下,紫光國微去年取得發明專利85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
其中,不少產品有望成為國產替代核心力量,比如,紫光國微的FPGA產品,正成為國產芯片替代的主力軍。
FPGA,即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和我們熟知的CPU、GPU等通用處理芯片一樣,也是邏輯芯片的一種。但FPGA在功能上更加的多樣,既解決了定制電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編程器件門電路數有限的缺點,具備更高的集成度、更強的邏輯功能和極強的靈活性,目前已成為設計數字電路或系統的首選器件之一,其在通信、電子、視頻信號處理、宇航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尤其是如今最熱門的AI領域,要求芯片要不僅要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還要能處理海量數據,具有更快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更低能耗的FPGA,恰如其分地契合了當下炙手可熱的AI(尤其HPC需求)、邊緣計算、機器人技術、云平臺及下一代無線網絡等高增長領域的蓬勃需求,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從行業來看,得益于5G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FPGA市場規模在逐年攀升,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約125.8億美元。
但在國際上,FPGA基本被賽靈思、英特爾等企業高度壟斷。不過,近年來國產FPGA也在持續發力。比如紫光國微參股企業紫光同創,2022年,其通用FPGA產品市占率已經排名國內第一,而紫光國微旗下深圳國微電子,則在特種FPGA領域獨占優勢。
年報顯示,紫光國微FPGA和系統級芯片產品繼續在行業市場內保持領先地位,用戶范圍不斷擴大,新一代更高性能的產品已獲得多家核心客戶的批量訂單。另外,在業績交流會上,紫光國微表示將導入AI技術,實現與AI的結合。公司將通過組建研發團隊、開展外部合作、投資或收購相關優質標的等多種方式推進AI業務布局,并重點關注邊緣端AI應用,盡快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切入汽車電子新賽道,開辟新增長點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汽車電子作為汽車產業中重要的基礎支撐,也是未來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驅動應用,近年來在行業內外熱度不斷攀升。根據 Statista 預測,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到2028年有望達到4,00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8%左右。
另一邊,汽車電子作為車輛上的重要零部件,其質量、安全性和可靠性,將直接關系到駕乘人員的生命安全,也因此,其技術門檻相當高。車規級芯片作為汽車電子系統的核心組件,更是有著高標準與嚴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汽車芯片需求旺盛,產業鏈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但車載芯片仍然面臨巨大的缺口。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還不到10%。如何擺脫汽車芯片被“卡脖子”,是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紫光國微在汽車電子領域加速研發布局,加快國產替代的同時,也為自身尋找新的增長點。
作為國內安全芯片領域龍頭,紫光國微積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發與量產經驗,天然具備進軍汽車電子的優勢。目前,紫光國微在國產汽車芯片領域已形成了多項關鍵技術積累,汽車安全芯片解決方案已量產落地,汽車域控芯片THA6第一代系列產品已經在國內率先完成百萬公里路測,導入多家主流車企成功應用。去年發布的第二代系列產品對標國際頂尖產品,已開始導入。整個汽車行業普遍認為,域控制器是汽車電子行業未來競爭門檻最高的部分,紫光國微作為“啃下硬骨頭”芯片廠商,為我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積極助力,未來或將受益無窮。
此外,紫光國微還推出了數字鑰匙整體解決方案、基于中國首獲CC EAL6+認證芯片的車聯網安全解決方案、車載eSIM解決方案等,應用場景廣泛覆蓋動力、底盤、車身、智能座艙、智駕等領域,得到頭部主機廠和知名Tier1廠商的認可。站在機遇的風口,紫光國微有望乘勢而上,在汽車電子版圖中占據重要席位。
在石英晶體頻率器件業務方面,紫光國微也緊抓國產替代機遇,早已開始布局汽車領域。其建有車規級晶振專用生產線,產品符合AEC-Q100/Q200的嚴苛標準,在智能駕駛等汽車電子領域已實現廣泛產業化應用。2024年,紫光國微又有多款產品通過AEC-Q200車規級可靠性驗證,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結語
行業周期是難以避免的,企業能做到的就是增強自身抵御風險、穿越周期的實力。作為國內芯片設計龍頭,紫光國微雖然近兩年特種集成電路業務受到了特種行業需求疲軟的影響,但其產品技術實力過硬,盈利能力依舊強悍,居行業領先水平。此外,今年以來特種集成電路訂單有回暖跡象,也顯示出紫光國微或正在逐漸走出周期。
另一邊,紫光國微近年來瞄準國產芯片替代,持續加大在FPGA、汽車電子等前沿和熱門賽道的布局研發,如今似乎即將迎來收獲期。隨著未來端側AI、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發展,紫光國微距離業績反彈爆發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