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值觀察
作者:徐風
近期,又一頭部公募高管發生變更。華安基金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學華卸任了黨委書記職務,并由原招商基金總經理徐勇接任,預計未來將出任董事長。
作為國內首批“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華安基金此次高管變更正值母公司國泰海通證券完成合并之后,同樣面臨與海富通基金的合并問題。在業績承壓、權益表現欠佳的情況下,也給未來經營增添了不確定性。
01
掌舵11年,規模增長超10倍
縱觀華安基金的發展歷程,朱學華可以說是成立27年來發展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朱學華時代華安基金實現了高速擴張。
朱學華作為金融行業老將,此前曾擔任上海證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還兼任海際大和證券董事長,自2014年9月開始出任華安基金董事長,至今已接近11年。
朱學華在掌舵期間,華安基金的資產規模從2014年三季度末的630.62億增長到2025年中的7091.78億,增幅超過了10倍。在排名上也略有前進,從第18名上升到了第15位。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后隨著股票市場進入調整期,華安基金的規模仍然持續創出新高,到2025年中期從當年的5868.81億增長至7091.78億,而這離不開固收類資產的貢獻。
以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來說,2021年至2025年中期華安基金的債基從1198.44億增長到1597.05億,貨基從2145.69億增長到3038.58億,分別增長了33.26%和41.61%。
而接棒華安基金董事長的徐勇工作背景更加多元,在政府部門、保險和公募基金均有工作履歷,尤其在保險業資歷深厚。2009年徐勇在離開上海政府辦公廳后進入到保險業,在太保系統工作有10余年,先后擔任中國太保壽險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太保安聯健康副總經理和長江養老總經理等職務。
2022年7月,徐勇從保險行業調任至招商基金擔任總經理,至今也有3年。
事實上,徐勇掌舵華安基金早有端倪,5月招商基金發布總經理高管變更時就有消息稱將接替朱學華出任華安基金新一任董事長。
新董事長上任后,提振華安基金權益表現將是一項重要課題。多年來華安基金重視權益品類發展,致力于投研一體化,但近年來的表現卻顯露疲態。
02
權益表現不盡人意
近些年來,受股票市場低迷影響公募基金行業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普遍陷入凈值虧損和規模下滑的境地,這一點華安基金也不例外。
其中,混合型基金作為主動權益類產品的代表,2021年華安基金規模最高曾達到1838.97億,到2025年上半年逐步下滑至819.40億,期間跌幅達55.44%。
要知道混基也曾是華安基金的優勢領域,2021年在各類資產中的規模僅次于貨基,占總資產比重為31.33%,但到了2025年上半年則降至11.55%。
再來看華安基金混基的綜合收益率,近年來的業內排名也明顯落后。據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間收益率分別為13.57%、-15.26%、-11.42%和6.09%,在業內排在第34、58、96及70名。
即便2024年來股票市場迎來回暖,但華安基金依然有不少產品大幅虧損。截至8月12日,在157只有統計的混基產品中仍有42只凈值虧損在20%以上。
華安基金混基表現低迷背后,多位知名基金經理持續跑輸市場。就比如王春、饒曉鵬、華安基金投資研究部聯席總監萬建軍等。
其中,饒曉鵬曾被認為是市場少有的“全天候”基金經理,2015年進入華安基金后管理的華安安信消費服務A,到2020年5月卸任時年化回報達25.67%,在39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5。
2020年7月,饒曉鵬發行的新基華安聚優精選混合曾單日大賣290億,成為紅極一時的爆款產品,饒曉鵬由此也躋身百億明星基金經理行列,在2020年第三季度時管理規模達321.64億。
但近年來饒曉鵬的凈值表現卻十分拉胯。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近3年饒曉鵬所管產品的綜合收益率為-25.97%,明顯低于滬深300。管理規模較大的華安聚優精選和華安聚弘精選A自任職以來虧損均超過了3成。到2025年上半年饒曉鵬的在管規模僅剩57.23億。
萬建軍管理產品表現同樣較差,目前的7只產品中只有2只實現了正收益,且這兩只規模均較小,尚不足2億,其余5只虧損均在20%以上。
對于饒曉鵬和萬建軍虧損的原因,與自身的操盤風格和研究方向脫不開關系。以饒曉鵬為例,作為價值藍籌派選手,主要覆蓋白酒、免稅、醫藥生物等行業,也是此前的領漲行業,但在2021年后回撤幅度較大。
另外,高換手率也是虧損的重要因素,就比如饒曉鵬管理的華安聚優精選混合2021年至2024年分別達277.49%、258.97%、195.61%和281.08%,另外一只華安聚弘精選A換手率同樣較高。高換手率意在捕捉個股的波段和行業輪動機會,但最終效果并不理想。
除了權益低迷之外,人才和合規管理以及與海富通的整合問題均是新帥必須要跨過的坎。
03
諸多挑戰待解
擺在新帥面前的,首當其沖的是近年來持續承壓的業績。
自2021年以來,華安基金規模雖不斷創出新高,但業績卻呈現下降趨勢,營收更是三連降,從當年的36.31億下降到2024年的31.1億,凈利潤也從10.06億回落到了9.1億。
業績承壓的同時,今年以來核心人才的相繼出走也凸顯出華安基金人才管理方面的隱憂。3月管理規模近3000億的原“固收一姐”孫麗娜離職,孫麗娜在固收領域影響力不僅在華安基金,在整個公募行業管理規模都排名前列。
對于基金行業,固收相比權益更加比拼中長期的凈值表現。據Wind數據,孫麗娜近三年的綜合收益率達56.86%,明顯高于滬深300的24.58%。
作為華安基金固收昔日的招牌,孫麗娜離任后所管產品若不能平穩過渡,不能獲得投資者認可,或影響華安基金在固收領域的競爭力,也是投資者的擔憂之處。
此前孫麗娜共管理了7只產品,其中6只交由李邦長管理,包括規模超1500億的貨基華安日日鑫A,另外1只由康釗接管,而從李邦長過往業績來看并無太大亮點。截至8月12日,其近3年的綜合收益率為9.39%,跑輸中證綜合債的14.74%。
4月底華安基金權益老將李欣的清倉式卸任也備受關注。李欣在華安基金任職達13年,代表作華安智能裝備主題A和華安低碳生活A在2015年和2019年任職后的總回報率分別為223.04%和148.26%,在同類型基金中均位列前十。
在離任前李欣的管理規模為80.16億,創出了自2020年來的新高,歷經股票市場低迷期還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另外,今年3月一樁華安基金前基金經理的“老鼠倉”事件也引發了外界對公司內控的質疑。據監管部門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前基金經理張亮趨同交易金額高達6.66億,獲利1566.26萬,判處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等額罰款,合計罰沒達3132.52萬,并且10年之內禁止進入證券市場。
整合問題也是新董事長將要面對的挑戰。自母公司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并后,受監管“一參一控一牌”要求,華安基金也將面臨與海通證券旗下的海富通基金合并的命運,但目前具體方案還沒有敲定,不確定誰是被兼并者。
目前華安基金規模體量顯著高于海富通,2025年上半年后者規模為2160.15億,華安基金是其3倍有余。但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海富通基金因為擁有稀缺的社保和企業年金管理牌照,華安基金被海富通基金并入的可能性也較大。
因此,在權益承壓、核心人才出走以及整合挑戰下,華安基金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徐勇在此刻執掌華安基金,肩上的擔子并不輕。完善投研和人才管理體系,提振權益表現,面對整合的不確定性盡量穩住這艘“巨輪”,才是當下這位新掌舵人重點要做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