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強國兩周年,中金公司業績狂飆背后的“陽謀”
兩年前,中央一聲號角,“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從宏偉藍圖落入現實土壤。資本市場聞風而動,券商行業迎來價值重估的十字路口。
兩年后,硝煙漸起,格局初定。當券商三季報披露完畢,一家老牌投行的業績引爆市場:中金公司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暴增129.75%,在各業務線上演了一場“王者歸來”。
在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一場中金公司精準發起的時代級“陽謀”——它將建設金融強國的國家戰略,系統性內化為自身跨越式增長的核心戰略與增長路徑。
理解中金的選擇,首先要看懂金融強國戰略給資本市場立下的新規矩。
過去的金融,追求的是體量與規模。而今天的金融強國,核心是 “功能”重于“規?!?。它的“里子”,是讓資本精準滴灌到國家最需要的領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轉型。
這意味著,那個靠著通道業務“躺著賺錢”的券商時代,一去不返。新的游戲規則下,券商必須學會干“苦活、累活、技術活”:誰能更懂產業,誰能撬動更大的長期資本,誰能為“硬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陪伴,誰才能拿到通往未來的船票。
中金公司的狂飆,正是它率先找到了這種 “新活法”。
中金公司將金融強國的機遇,拆解為三個清晰的戰略支點,并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營收。
第一個支點:投行“軍師”化身“總包工頭”
過去投行的生意,是幫企業上市“臨門一腳”。但現在,中金做的是一站式“總包”生意。
從企業的初創期私募融資,到成長期的科創板、創業板IPO,再到成熟期的并購重組、境外發行GDR,中金搭建了一個 “投行+投資+投研” 的閉環生態。它不僅是資本“軍師”,更是資源整合者。
典型案例是年內A股最大IPO華電新能,中金不僅是牽頭保薦機構和牽頭主承銷商,更深度服務其母公司中國華電超過20年,并協助完成了資產整合重組到IPO的全過程。這種 “全生命周期” 的綁定,讓中金擺脫了單次IPO的“賭性”,獲得了企業成長中最豐厚的資本紅利。
第二個支點:“耐心資本”滴灌“硬科技”
金融強國的核心是支持創新,而創新需要“耐心資本”。中金旗下中金資本,作為全市場最大的券商系PE平臺,在管規模超5000億元,正是“耐心資本”的化身。
它的打法精準而兇悍:“投早投小”,深度布局半導體、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卡脖子”領域。這不僅是財務投資,更是一種與國家產業升級同頻共振的戰略性下注。當這些“小苗”長成“參天大樹”,中金收獲的不僅是巨額回報,更是難以撼動的行業生態位。
第三個支點:國際舞臺“雙向引流”
金融強國,必然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金憑借其深厚的海外基因,扮演著 “資本橋梁” 的關鍵角色。
一方面,它利用其連續23年稱霸的QFII業務,將海外的主權基金、長線資金“引進來”,投入北交所等新興市場,上半年就引入外資約1300億元。另一方面,通過香港、新加坡、迪拜、倫敦等海外網點,服務“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這手“雙向引流”,讓中金在波動的全球市場中,構建了獨特的穩定器和利潤源。
毋庸置疑,中金公司憑借其前瞻的戰略卡位,在金融強國建設的首輪競賽中已占得先機。這清晰地表明:在中國,最大的商機,往往與最大的國策同頻共振。
當一家金融機構不再僅僅將自己視為“賺錢機器”,而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的脈絡,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 “國之重器” 時,它所釋放的能量和獲得的回報,將是不可估量的。
金融強國之路,道阻且長。但對于那些已調整戰略帆舵的券商而言,最大的機遇就在眼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