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三季報凈利增130%,券業“金融橋梁”這樣煉成
10月29日,頭部券商中金公司交出了一份堪稱“炸裂”的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營收207.61億元,同比增長54.36%;歸母凈利潤65.6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9.75%,規模已超去年全年。尤其第三季度,營收79.33億元,凈利潤22.36億元,同比飆升254.93%。這組增速,在已披露三季報的頭部券商中一馬當先,讓市場看到了券商板塊久違的業績彈性。
業績猛增,動力從何而來?中金公司給出的解釋很直接:主要得益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以及持有和處置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產生的收益凈額上升。
說白了,就是市場活躍了,一方面客戶交易、企業融資需求上來了,傭金和承銷費收得多了;另一方面,自家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操作也賺錢了。這種“雙輪驅動”的爆發,恰恰印證了中金作為頭部券商,在市場回暖周期中強大的盈利修復能力。
不過,若深究其肌理,中金這份財報的含金量,更在于其業務結構的“純正”。在券商行業,投行業務歷來被視為“皇冠”,它集“高精尖”的專業壁壘、“輕資本”的盈利模式與“入口級”的戰略價值于一身,是連接資本與實體的關鍵橋梁。中金公司,無疑是中國券商中的“投行王者”。
據Wind統計,中金公司投行在多項細分領域保持第一,包括中資企業全球股本融資、中資企業全球IPO融資均排名第一;A股IPO承銷市場排名第一;港股IPO承銷規模排名第一;港股再融資承銷規模排名中資券商第一;中國并購市場已公告交易規模排名中資券商第一。
三季報顯示,中金公司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03.01億元,其中來自投資銀行業務的手續費凈收入就高達29.40億元,占比約28.5%。這個結構比例極具標志性。作為對比,行業龍頭中信證券同期投行業務收入雖然絕對值更高(36.89億元),但其在手續費收入中的占比約為15%。若從中金母公司層面看,其投行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4.81%,是其最賺錢的服務類業務線條。這充分說明,投行不僅是中金的金字招牌,更是其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與壓艙石。
那么,這座“金融橋梁”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光有報表數字還不夠,還得看它具體焊接了哪些關鍵節點。
首先,是連接資本與大國重器的“主動脈”。 今年,中金護航年內A股最大IPO華電新能成功上市,成為全面注冊制后首單百億級主板項目。在港股,它深度參與的寧德時代IPO是2023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IPO,并成功引入超十家主權基金,為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按下加速鍵。這些標桿項目,做的不僅是生意,更是將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能源革命、產業升級的國家戰略脈絡上。
其次,是貫通中國與全球市場的“跨海大橋”。 中金的國際化是其鮮明標簽。上半年,其境外業務收入占比已突破三成,穩居上市券商榜首。它成功推動佳鑫國際實現全球首例港哈兩地同步上市,并助力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發行中亞首單離岸人民幣債券,并成功在迪拜設立分支機構,將服務網絡深入中東。這些項目遠超傳統通道業務,是在系統性地構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乃至全球資本市場的金融基礎設施。
再者,是連接金融資源與科技創新的“毛細血管”。 在科技金融領域,中金已累計保薦50余家科創板企業,融資規模超2000億元。它創新提出“產業投行”模式,打破了過去只看資產和規模的傳統思路,通過精準識別企業“科創成色”,將資金導向半導體、AI等關鍵環節。同時,“中金金禾”等普惠服務方案已觸達超6600家專精特新企業,讓金融活水深入產業末梢。
回過頭看,中金公司三季報的亮眼,絕不僅僅是市場Beta的周期性反彈。其背后,是這家頭部券商憑借其頂級的專業能力、深刻的產業理解和無出其右的全球化布局,將自己深深嵌入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必然結果。當券業從“通道提供者”全面轉向“價值共創者”,中金的這份三季報,或許正為我們勾勒出未來一流投行應有的模樣。
相關新聞